
中國古生物學會發布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在20日召開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上,中國古生物學會發布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包括:
1.中國古動物館的從魚到人生命之旅;2.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許你一個“花花世界”——植物從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展覽;3.卓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史前部落”恐龍主題交互式數字科普體驗展覽;4.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發的公益科普課程及地質古生物課程;5.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的我國K-Pg界線科普宣傳活動;6.重慶自然博物館的“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展覽;7.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遠古的生命——中生代生物化石展;8.上海代那索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製作的知識付費科普動畫課《恐龍探秘》;9.西北大學和長安大學推出的“小小古生物學家”開拓陝西古生物學科普;10.重慶自然博物館、崇州天演博物館、河南地質博物館、漢中華奇石館、湖南地質博物館推出的“石頭的故事”科普展覽。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王永棟介紹,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於1929年,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
相關報道:“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公布 內蒙古一項成果入選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查 娜):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本次研討會開幕式上發布了“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其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成功入選。十大進展的發布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開幕式,中國古生物學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成為內蒙古首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實驗基地”授牌儀式,填補了內蒙古沒有古生物實驗研究機構的空白。
相關報道:中國古動物館《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展覽榮獲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稱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組織發起的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評選活動落下帷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推薦的中國古動物館金海月、曹強、楊靜、王曉龍等策劃並實施的《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寧波站)科普展覽項目獲得委員會一致好評,排名第一入選。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展覽第一站於2019年7月6日在寧波博物館一層特展廳正式亮相。展廳麵積約2000餘平方米,展覽分為來自海洋、登陸先鋒、爬行帝國、展翅高飛、哺乳為王和猩球崛起六個篇幅,展品包括化石、複原模型及雕塑近150件(套)。專業的內容和設計、豐富的展陳形式,趣味互動的體驗項目激發觀眾的濃厚興趣。
同時,配合展覽推出了科普講座、科學小課堂、視頻播放、AR體驗等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項目,尤其徐星研究員和王原館長的現場科普講座受到家長和孩子的熱烈歡迎。
展覽在寧波當地和周邊城市引起強烈反響,掀起了一股古生物科普的文化熱潮,成為2019年暑假期間熱門話題之一。不到兩個月的展覽時間裏,參觀人數達到近34萬人次,成為寧波博物館開館以來最受歡迎的特展,參觀人數創曆史新高。
繼寧波博物館後,“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展覽於2019年12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受到館方的高度評價和觀眾的一致好評;2020年在昌吉恐龍館、深圳博物館展出,反響強烈。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展覽成為了向公眾普及古生物學知識以及我國古生物學科研成果的一個優秀平台,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對於普遍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倡導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開啟民智,彰顯理性,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報道: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融媒(劉嬙):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戎嘉餘(院士)、孟慶金、王原、歐陽輝、王軍有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了題為“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起好步開好局為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貢獻”的報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相關文化產業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負責人及有關人員,科普宣傳的媒體人員等15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也於本屆研討會開幕式上發布。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十大進展的發布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成功入選。
據介紹,內蒙古是地質古生物資源大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作為全區首家大型自然博物館,主動承擔、全力推進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不斷推出麵向中小學生的各類科普教育課程和活動,科普教育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已完成14個係列200餘節科普教育課程的研發;完成3套科普圖書出版;已累計實施麵向全區在校學生的免費科普教育課程3萬餘人次。
在研討會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古生物學會向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授予“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成為內蒙古首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向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授予“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授牌儀式;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向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授予“實驗基地”授牌儀式,填補了內蒙古沒有古生物實驗研究機構的空白。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表示,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座集收藏陳列、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大型自然博物館。展陳涵蓋了農、林、牧、水、動植物、古生物、地質礦產等13個方麵的內容,是“國內獨具特色、具有泛北極圈自然資源特色鮮明、收藏和展示功能一體的自然博物館”。
下一步,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通過“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等平台積極與國內外科研、科普機構交流合作,全力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態文明思想成果展示、黨團建設主題教育”三大主題平台。
相關報道: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召開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為搭建自然類博物館與科普創作、科普出版、科普傳播等領域團隊和單位交流合作的橋梁,10月20日,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會期4天。
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地質古生物專家、學者將分別作“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等地質古生物報告;參會代表將分別作“關於博物館應急科普機製與能力建設的思考”“以科研創新點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古生物學科普與科學精神”等推動科普宣傳的報告。
研討會上發布了“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其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入選。同時,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被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分別授予“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稱號,被列為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表示,自然博物館作為承載和傳播過去、現在和將來自然物證及環境信息的宣傳教育服務機構,開展自然科研科普是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和責任擔當。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在科普方麵,將充分發揮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益性科普課程。今後將通過“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等平台,積極與國內外科研、科普機構交流合作,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態文明思想成果展示、黨團建設主題教育”三大主題平台。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已完成14個係列200餘節科普教育課程研發;出版3套科普圖書;已累計實施麵向全區在校學生的免費科普教育課程3萬餘人次。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
相關報道: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舉行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正北方網(記者 王連英):10月20日,為推動我國科普工作的交流合作與發展,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舉行。
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戎嘉餘、周忠和等專家學者圍繞“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等主題作了特邀報告。
研討會開幕式上,“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發布,“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是其中之一。十大進展的發布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報道: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張棖):為推動我國科普工作的交流合作與發展,搭建自然類博物館與科普創作、科普出版、科普傳播等領域團隊和單位交流合作的橋梁。總結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工作,進一步推動科普工作創新發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會議內容包括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開幕式、學術報告會、會議報告會、參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及會後赴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考察等。研討會上,戎嘉餘(院士)、孟慶金、王原、歐陽輝、王軍有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了題為“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起好步開好局為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貢獻”的特邀報告。14位代表作了以“關於博物館應急科普機製與能力建設的思考”“真誠普惠大眾,遍撒科普種子以科研創新點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古生物學科普與科學精神”等為題的精彩報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相關文化產業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負責人及有關人員,科普宣傳的媒體人員等15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在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開幕式上發布了“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的發布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成功入選。內蒙古是地質古生物資源大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作為全區首家大型自然博物館,主動承擔,全力推進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不斷推出麵向中小學生的各類科普教育課程和活動,科普教育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已完成14個係列200餘節科普教育課程的研發;完成3套科普圖書出版;已累計實施麵向全區在校學生的免費科普教育課程3萬餘人次。
開幕式上舉辦了中國古生物學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成為內蒙古首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實驗基地”授牌儀式,填補了內蒙古沒有古生物實驗研究機構的空白。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表示:加強科學普及是新形勢下我國全麵推進創新的重大任務。自然博物館作為承載和傳播過去、現在和將來自然物證及環境信息的宣傳教育服務機構,開展自然科研科普是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和責任擔當。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座集收藏陳列、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大型自然博物館。展陳涵蓋了農、林、牧、水、動植物、古生物、地質礦產等13個方麵的內容,是“國內獨具特色、具有泛北極圈自然資源特色鮮明、收藏和展示功能一體的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科研科普工作得到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科研方麵,在全區積極開展古生物化石的調查、發掘、研究、評價工作。開展自然資源方麵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斯洛伐克薩法裏克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科研合作。文章發表在英國《曆史生物學》、保加利亞《動物之謎》及國內《世界地質》《古生物學報》《地質學報》等學術期刊,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我區各類古生物化石資源分布廣泛、類型齊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積極開展了《內蒙古赤峰市南部中生界古生物調查與挖掘》和《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古生物化石調查采集》項目。同時依托各院校研究力量,與內蒙古自然資源學會合作開展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更好地補充了博物館館藏標本,展示我區自然資源全貌,充分保護和收藏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標本。科普方麵,我們充分發揮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的作用,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益性科普課程,讓廣大學生在研學實踐中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下一步,我們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通過“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等平台積極與國內外科研、科普機構交流合作,全力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態文明思想成果展示、黨團建設主題教育”三大主題平台。
相關報道: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呼和浩特開幕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0月20日上午,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來自全國16個省區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博物館、科普基地、國家地質公園和重點化石產地、科學傳播、科技出版和文創企業等60餘個單位的150餘人參加研討會。會議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共同承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戎嘉餘、周忠和,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科普工作委員主任王永棟、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陶慶法、自然資源部東北亞演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孫革、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以及內蒙古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富友、內蒙古自治區科協、文旅廳、教育廳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
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秘書長李國祥主持開幕式。王永棟致開幕詞,介紹了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自2012年成立以來,在組織科普教育、科普展覽、科普創作與出版、科學傳播、網絡影視和文創開發交流合作方麵發揮的重要紐帶與橋梁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廣大科普工作者勇於探索新技術和網絡方法等,開展雲講座、雲遊博物館和應急科普等,開展網絡和線上古生物科普教育,受到了廣大社會公眾的歡迎和肯定,並對今後的地質古生物科普工作提出了展望。王富友副廳長代表內蒙古自然資源廳致歡迎詞,指出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且珍貴的自然資源,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發揮地區特色,在自然科學文化傳播和對外展示宣傳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致辭表示,目前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普事業,對於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非常重要。這次研討會參加人員眾多,是中國科普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科學普及也是國家需求之一,科研、科普工作者以及出版和企業等攜手聯合,可以深度發掘並進一步做好地質古生物的科普工作。開幕式上,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陶慶法、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孫革、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分別致辭,並對地質古生物科普工作提出了積極建議。
開幕式現場發布了“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吉林大學、重慶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西北大學和卓謹信息科技公司等單位獲得十大進展,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授牌儀式,中國古生物學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實驗基地”。
開幕式後,舉行了大會特邀報告會,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戎嘉餘院士做題為“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的報告,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館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古動物館王原館長、重慶自然博物館歐陽輝館長,以及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王軍有館長等專家學者,分別作題為“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起好步開好局為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貢獻”的大會特邀報告。
本次會議除了開幕式、大會特邀報告外,還安排了14個大會報告,內容涉及博物館展陳、應急科普、古生物課程開發、多媒體技術、競技數字模型、化石數字複原技術、網絡科普平台以及全媒體融合技術等。會間還組織考察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會後赴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進行考察交流。
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今日頭條、學習強國、化石網、內蒙古電視台等二十餘家媒體對此次會議進行了聚焦報道。
(责任编辑:李湘)